温度分为两种:生理温度和心理温度 生理温度,顾名思义,即为人的表皮感应温度,科学家们把人对“冷耐受”的下限温度和“热耐受”的上限温度,分别定为11℃和32℃。超过的“冷耐受”和“热耐受”的限度,人都会感觉不舒服,防暑抗寒就要行动了。人体最适宜生存的温度(可以叫做生理常温)依个人喜好程度不一,一般来说满足黄金分割比例:体温×(√5-1) /2,范围约在20℃-27℃的区间,人生活在这个温度的环境中是比较适宜的,人体的新陈代谢、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都能处于最佳状态,但是具体数值因个体差异而不同,看看你自己常开的空调温度,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宜的温度了。
心理温度,和物质世界一样,人的心理也是有温度的,心平气和是人的心理常温,心理温度高即会暴躁,低则会忧郁,同生理温度不同的是,心理温度会传染,最直接的表现为情绪传染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适宜的心理常温,如果把普遍大众的心理常温设定为25°,那么23°心理常温的人即为那些表现冷淡的人,例如忧郁性格的人,27°心理常温的人或许即为表现热情的人,如强迫性格和歇斯底里性格人群。分裂性格的人心理常温是忽上忽下的,可以20°,也可以是27°。心理常温的高低只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,无优劣之分,有优劣之分的是人心理常温的稳度,以及对心理温度的适应能力。之所谓“仁者不忧,智者不惑,勇者无惧”,均来自于强大的心理温度适应性。
在注意到这个规则的同时,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容忽视,一个人的心理常温往往与他的生理常温呈对应关系,抛开男女生理特点影响因素外,热情的人普遍比冷淡的人生理温度高。同时,给予一个稍加相反的温度趋向,两种性格类型的人都会表现更好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别人与自己心理常温相近、而温度趋向相反的原因。